|
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C18 校友Arena Lin回忆,时间回到2020年的一月,当时作为复旦-华盛顿大学EMBA18班的一员,我们班级一行60多人还在以色列度过了近两周难忘的移动课堂。落地上海的那一刻,听到武汉封城的消息。彼时还未曾想到,这一场疫情倏忽间席卷全球,为全球的旅游、航空、酒店业拉开了一场春寒料峭的冷战。

CLASS 18
两年后,美国、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捷报频传,全球旅游业正不断见好地进入复苏。未想此时国内的疫情再次出现严峻的形势。如酒店管理行业中的资深人士评论,这场持续数年的危机甚至超越了当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恐怖袭击曾给世界旅游业所造成的冲击。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度过难关首先需要的一定是坚忍和信心,而在此过程中也让行业中人重新审视危机重压之下的新机遇,为了再次抓住疫后引领先机的可能。

我在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从事营销管理十年有余。2019年再次回到复旦校园学习。期间经历了疫情所带来的对学习、工作、人生的挑战,然而,在学习中对思考的磨砺和在课堂内外所相识的有趣灵魂,让这段求学历程成为无比值得的人生经历,同时对于所在的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将就国际酒店品牌本土化实践之路的主要趋势浅谈一些见解,希望能为处于酒店行业或有兴趣了解的同学校友们带来一些启发。
备受国际酒店品牌青睐的中端高阶市场
国际酒店品牌是随着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酒店集团主要来自于美国和欧洲。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后,所有酒店业巨头都看好2025-2035中国酒店市场的成熟度将趋同于美国。
同时,国内酒店集团也呈现高度的连锁规模化,锦江、华住、首旅如家等集团都以数千家的连锁规模占到了国内中端酒店的大半江山。国内集团虽然在高端、奢华品牌的开发和运营依然有很多瓶颈和局限,但他们的强大优势便是贴近市场,贴近中国消费者,沟通成本低,推进效率高。
中端市场因为更为卓越的性价比而适用于更为广泛的客群,而数千万的投入成本与动辄数亿的五星级酒店相比,则更可以广泛渗入到三四线城市获得民间资本的兴趣,并对物业要求更为灵活,可以在不需要新地块开发的情况下以存量物业进行改造。
国内酒店集团很多从经济连锁起步,慢慢希望走向中端市场。例如,如家开创出了和颐,华住开创出全季……在此过程中,例如全季已经获得非常成功的发展,但其产品和品质仍停留在中端偏低阶的水平,很难获得中产消费者的认同,品牌更无国际认知度,难以获取有大量商旅需求但注重酒店品质的国际集团客户。
于是,在中端这个广阔空间的市场上,又可以细分出中端高阶这样一个层次(upper mid-scale)。在这个品类上,国内大集团对开发这样的品牌很有向往但并无经验,而和国际品牌进行代理合作则是最为快速可以引入高品质品牌和住宿产品的方式。
同样,对于国际酒店集团来说,中端品牌的地推也一直是他们的痛点。例如万豪集团旗下的万枫(Fairfield) 品牌,虽然也与国内的东呈酒店集团合作,却因为合作上的思维和方式无法磨合,导致品牌在中国的推广并不成功。
”当你不具备某些创新所必要的资源和要素时,可以通过收购、合资或者外包的方式来获取。“
—— Jackson A. Nickerson教授
要在中国市场成功推广国际集团的中端品牌,需要依托于一支强大的地推开发团队,因为这样的产品面对的投资人和奢华高端品牌是大相径庭,而从开发数量上也具备更大的潜力。因此中国酒店业的业界领袖们开始走向了这样的路径,近年来可以看到的一些成功案例包括:
01
华住集团 x 雅高集团
在中国开发和运营美居、诺富特和美爵品牌。其中美居作为中端高阶品牌的代表,延续“法式优雅”风格的基础上充分融合了本地特色,已在短短5年内发展到百店规模。
02
铂涛集团 x 希尔顿集团合作
铂涛集团(现已并入锦江集团)和希尔顿集团合作,2014年将希尔顿旗下最具品牌价值之一的Hampton Inn引入中国,并命名为希尔顿欢朋。截至2021年国内开业已达200家。
03
|
|